2021年7月,中国铜产业整体阶段性平稳运行。原料供应趋势性恢复,但仍存扰动因素;铜价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疫情防控压力再次升级及美国货币政策等多因素作用下相对高位震荡;消费受需求基本稳定、铜价较高位回调、精废价差收窄等影响,有所回暖。产业运行具体呈现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是铜精矿加工费继续回升。7月末,铜精矿现货TC报价57-59美元/吨,较6月末大幅回升12美元/吨。较近年最低加工费30美元/吨报价升幅显著。
近期铜精矿加工费反弹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首先,世界铜精矿生产逐步恢复、海外卡莫阿-卡库拉项目投产、中国玉龙二期逐步达产等带动世界矿山铜供应增长。根据ICSG统计数据,前4个月世界矿山铜含铜产量681.1万吨,同比增长4.2%,产量高于2019年同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国内铜精矿产量持续增长。6月,中国铜精矿含铜产量16.6万吨,环比增长12.0%,同比增长6.1%。2021年上半年,中国铜精矿含铜累计产量88.8万吨,同比增长5.3%。
其次,4月后中国铜冶炼企业集中检修,精炼铜月产量环比持续下降,冶炼厂铜精矿原料需求放缓。6月,中国精炼铜产量83.7万吨,环比下降3.3%,同比增长2.6%,同比增幅较5月大幅回落7.6个百分点。2021年上半年,中国精炼铜累计产量515.4万吨,同比增长12.3%,增幅持续回落。7月,金川、云锡、富冶等冶炼厂仍有检修计划,但铜冶炼整体检修力度环比减弱。
最后,中国15家铜冶炼骨干企业为践行“双碳”承诺,达成共识将在2021年减少铜精矿采购量约126万吨,折金属量约30万吨,为铜精矿TC上行提供良好支撑。
然而,7月末,Escondida铜矿工人罢工决定;秘鲁抗议游行封路导致LasBambas铜矿运营受阻;南非德班港尚未恢复运行,对铜精矿供应恢复进程形成扰动,铜加工费上涨趋势或将受到抑制。
二是消费有所回暖。7月,精铜消费需求回暖,现货升水扩大,企业采购意愿增强,铜库存超预期下降。截至7月末,SHFE铜库存大幅减少4.8万吨,至9.4万吨。
7月中国铜消费回暖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第一,在国家大宗商品宏观调控政策及美国货币政策等综合因素作用下,铜价高位回落,企业成本、资金及经营压力相对缓解。
7月,SHFE当月和三月期铜均价分别为69459元/吨和69744元/吨,环比分别上涨1.4%和下跌1.1%,同比分别上涨35.6%和36.9%。7月,伦铜走势与沪铜走势基本一致。当月和三月期铜均价分别为9434美元/吨和9464美元/吨,环比分别下跌1.9%和1.8%,同比分别上涨48.5%和49.1%。
第二,精废价差收窄,废铜制杆企业精铜采购意愿增强。6月受东南亚疫情影响,再生铜进口受到一定抑制。此外,《再生黄铜原料》《再生铜原料》标准执行过程中仍有相关问题有待完善,海关加强对进口再生铜原料抽查力度,退货增加,也加剧了再生铜供应紧张的局面,导致精废价差收窄。
终端消费产品产量上,6月,中国铜材产量189.3万吨,环比增长3.0%,同比下降4.5%,同比降幅较5月收窄5.8个点。
电力电缆、汽车、空调等产品月度产量受原材料价格、芯片供应等因素影响环比下降,但降幅随经营压力相对缓解逐月收窄。
三是铜产业经营结构压力依然存在。2021年上半年,铜行业企业普遍实现盈利。前6个月,铜矿采选实现利润98.5亿元,同比增长280.5%;铜冶炼实现利润100.8亿元,同比增长136.5%;铜压延加工实现利润95.3亿元,同比增长140.5%。
上半年行业盈利同比增长,主要受铜价大幅上涨、库存原料价差贡献。前6个月,铜矿采选、铜冶炼、铜压延加工销售收入利润率分别为32.0%、2.3%和1.4%,铜产业经营结构压力依然存在。
其他方面,6月铜精矿进口实物量167.1万吨,环比下降14.1%,同比增长4.8%。废杂铜进口量15.0万吨,环比增长7.9%,同比增长118.9%,但仍低于2021年3月17.2万吨的进口高值。精炼铜进口量受2021年上半年进口窗口处于关闭状态,同比下降。6月,进口精炼铜27.7万吨,环比下降4.8%,同比下降43.9%。
综合而言,7月中国铜产业运行情况向好。国储局第二批铜投放3万吨虽不及市场预期的4-5万吨,但对保障终端消费企业原料供应、稳定大宗商品价格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初步预计,中国铜产业景气指数仍将位于“正常”区间运行。
(马骏)